游客发表
2018年全年,通威太阳能成都基地的产量为3507兆瓦,产能利用率为116.21%。
同时运用FusionSolar搭载的智能IV扫描和离散率分析,运维人员可以缩小故障范围,带着解决方案到现场。同时,电站的发电量来可以直接反映我们企业的最终的利益。
华为的技术负责人告诉笔者:目前最新的智能IV诊断3.0系统,可以在15分钟内出具100MW的诊断报告,也是业内唯一获得TUV认证过精度和准确度的技术,目前应用已超过3GW,同时具备自动识别场景适应双面组件的功能。京运通与华为联手打造了四维一体的智能营维系统:总部营维中心-省级营维中心-站级营维系统-手机APP,该系统目前已经升级至FusionSolar 6.0。我们项目投资,首先看厂房质量,荷载是否满足要求,是否需要加固,其次业主的经营范围是否会对屋顶的光伏电站有污染也是需要考量的重点,如钢铁加工企业和装饰材料公司,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或者金属粉末,光伏电站安装上去之在一定概率下处于排风口的光伏组件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发电量。根据京运通过往的运维经验,接线盒和组件热斑可能带来的火灾隐患必须要杜绝,所以京运通应用智能IV诊断,可以及早发现并排除隐患,将运维工具延展成了安全工具,切实保证屋顶业主的安全与利益。现在在使用华为这套运维管理系统后,每天7点,京运通运维人员起床的时候,都会先看一下电站有哪些故障告警,然后优先前期最近的电站处理故障。
陈忠杰说,不然新员工常常会很盲目,而如果少带一样工具,还要爬下去取,甚至要回仓库拿,所以这套系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安全风险。用精细化管理向存量项目要利益现在光伏电站投资企业越来越关注运维。2018年,仅中国就增加了45GW装机量,冲击着去年的145GW大关。
该机构今天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推出了约94GW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占全部新增可再生能源项目(171GW)的一半以上,可再生能源现在在全球装机量中占比达三分之一。全球离网光伏发电达2.9GW继2015年(1.5GW)、2016年(1.98GW)和2017年(2.5GW)的持续增长之后,2018年离网光伏项目继续攀升,发电量达到2.9GW。欧洲热点国家包括德国(42.3GW至45.9GW)和荷兰(2.9GW至4.1GW),而法国(8.6GW至9.4GW)、意大利(19GW至20GW)和西班牙(4.72GW至4.74GW)也在2018年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中国45GW光伏新项目去年,全球新增94GW光伏项目,其中亚洲新增项目为64GW(从210GW增至274GW)。
此外,美国(42GW至49GW)、欧洲(110GW至119GW)和澳大利亚(5.9GW至9.76GW)去年也稳步推进光伏项目建设。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将墨西哥(674MW至2.5GW)和巴西(1.09GW至2.29GW)列为2018年光伏项目的亮点国家。
非洲(853MW至938MW)排名第二,其次是中东(156MW至206MW)、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88MW至88.9MW)和南美洲(73MW至81MW)。同时,落在后面的大陆及地区也新增了项目,例如南美洲(3.4GW至5.4GW)、非洲(3.7GW至5.1GW)、欧亚大陆(3.6GW至5.6GW,大部分位于土耳其)和中东(2.07GW至3.02GW)。PV-Tech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责任编辑:Selina Shi)。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表示,亚洲、美国以及欧洲、南美和中东少数国家的增长助力光伏成为去年可再生热潮的驱动力。
很明显,亚洲已成为这一行业发展背后的推动力。光伏从2017年的386GW跃升至2018年的480GW,这一行业数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向上的发展趋势,装机量逐年增长,分别为:2013年(135GW)、2014年(173GW)、2015年(221GW)和2016年(292GW)。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130GW至175GW)、日本(29GW至55GW)、印度(17GW至26GW)、韩国(5.8GW至7.8GW)和巴基斯坦(742MW至1.5GW)是2017-2018年间发展最快的国家可以说,逆变器是连接发电设备(组件)和电网的桥梁,也是光伏电站最重要的核心部件。
和光储融合,以加强光伏系统的可调度性,并且平滑光伏电站的输出,降低对电网的冲击与影响。中国主要的光伏逆变器厂商有阳光电源、华为、上能、特变电工、固德威、古瑞瓦特、锦浪、正泰电源、三晶、首航、盛能杰等企业,近年来这些企业在海外也进行了广泛的拓展,并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逐步占据上风。
笔者根据产业发展脉络,结合这些主要企业提供的大事记,梳理光伏逆变器在推动平价上网方面的历史贡献,探讨产业未来。防护性提升:市场多为高海拔、温差大、风沙大等恶劣环境,对逆变器在隔热、散热、防尘、高温降额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阳光电源技术部门表示,除了逆变器技术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之外,光储融合、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途径。从2004年德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至今,光伏产业已经快速发展15年时间,这期间,中国逆变器从弱到强,从跟跑到领跑,最终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光伏逆变器虽然只占光伏电站造价的5%,但却是整个光伏系统的核心。其中,阳光电源完整参与全过程并经历几乎全部重大历史节点,资料最为完整,因此很多史料来自阳光电源,在此表示感谢。随着光伏电站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光伏逆变器承载着数据采集的任务。第二阶段:智能与场景化应用阶段 2013年中国光伏市场兴起后,中国逆变器厂家不断在细分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专家组在鱼卡开关站至柴达木变电站线路进行了对中国光伏行业尤其是逆变器行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验:鱼柴短路实验。这个阶段,中国大型地面光伏电站蓬勃发展,中国逆变器企业在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后推出和验证了很多先进技术,中国的逆变器产品在这期间实现了弯道超车,跻身国际一线水准,甚至在很多方面性能超过国际同行。
此外,更大功率的逆变器开始广泛应用,同时不断提升功率密度和系统效率,最直观的例子是逆变器的外壳逆变柜:2011年,中国第一台箱式逆变器在阳光电源厂房下线,替代了传统的土建房。但这并不意味着逆变器产业发展趋于停滞。
鱼柴短路试验是对光伏电站进行大扰动试验,所有电站都同时进入低电压穿越状态。第二、确实存在很多国产逆变器表现很差,让逆变器群雄割据、连年混战的局面逐步结束,具有品牌和技术的企业开始脱颖而出。
早期的光伏企业曾经非常重视MPPT效率,有时也将MPPT效率与转换效率混为一谈。同时,逆变器技术呈现百花齐放的模式,既有传统的大型集中式逆变器,组串式逆变器,又出现了集散式逆变器,以及直流高压逆变器等技术。刚开始光伏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很小,主要的目标是适应电网,与电网提出的要求相匹配。传统的光伏逆变器只是简单地将光伏直流电转化为电网所需的交流电,在智能电站概念提出后,逆变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还承载了支撑电网、信息交互、数据分析、电站管理、光储结合等重要功能。
采用新的1500V电压系统+大方阵+高超配技术,可以将发电曲线做得更加平滑,让新能源变成更稳定的能源,同时可以大幅降低光伏度电成本5%以上。这次测试结果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国外光伏逆变器全部脱网,而国内领先的逆变器表现良好,其中以阳光电源逆变器无一脱网,表现最为优异,这个实验打破了国外逆变器产品性能最优的神话。
而直流1500V电压等级也在这期间开始应用,2015年,阳光电源率先推出了1500V电压等级的系统解决方案,这项技术首先被用于国外电站项目,凭借更低的BOS成本和更低损耗,成为光伏电站迈向平价的重要助力。他们认为,光伏产业实现平价上网之后,未来面临最大的挑战是能源替代问题,届时渗透率越来越高的新能源可能会对电网造成冲击。
在此期间光伏逆变器经历了几个方面的提升:电网友好性提升:逆变器先后经历了低电压、零电压、高电压穿越、大面积脱网事故检验、有功无功调度支持、谐波要求等,不断提升逆变器技术门槛要求和实际应用案例参考。在交流侧,随着渗透率的提升,不断满足电网越来越高的调度与支撑功能。
相关企业在销售产品时,也开始推荐全套的光伏电站智能化解决方案,更多地参与到不同场景下的系统设计中,这些实证的经验也得以反馈给制造企业,用于开发下一代产品。这个阶段从2003年12月,阳光电源推出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kW光伏并网逆变器开始,其间经历了甘肃敦煌特许权招标、金太阳工程、中国出台上网电价、风电出现脱网情况后光伏电站也要求低电压穿越功能等标志性事件,至鱼柴实验结束为止。但随着新能源比重增加,甚至在未来会成为最主力的能源,这时我们的职责就发生了变化,必须要支撑起一个坚强的电网。随后通过三电平等新技术的应用、拓扑结构优化、功能集成等技术,不断投入、不断升级,集中逆变器占地面积从最初的20平,逐步缩小至10平米、7平米、3平米,到目前的SG1250UD成为首款可直接在户外应用的集中型逆变器,降低了土地、建设和运维成本,并明显缩短施工周期。
实际上市场最认可的仍然还是各种加权效率,比如欧洲效率(欧洲)、CEC效率(北美)、中国效率(中国)。整体方案及成本发展:汇流、配电、逆变、升压、通讯等各个方面的整合和提升,以及对用户的电站建设、维护检测成本降低。
如果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能对电网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在这期间,中国光伏逆变器还处于萌芽阶段,即使是国内客户,也对国产逆变器持怀疑态度。
但MPPT效率并不完全代表逆变器工作效率,最终还要看整体的转换效率。在逆变器发展的新阶段,逆变器将作为桥梁,深度对接与控制整个光伏系统,在直流侧与新型组件、跟踪系统融合,在交流侧突出电网友好性。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